2010年9月6日星期一

历史由来

娘惹,是指中国人和马来西亚人通婚的女性后代。早期马来西亚人与华人通婚的后代,男性称为巴巴(Baba),女性称为娘惹(Nonya)。据说在马来西亚的中国女性后裔个个都是烹饪能手,她们平时做的菜就叫“娘惹菜”,是令人交口称赞的南洋菜式之一,自成一派。

娘惹-历史由来

    
娘惹娘惹
峇峇娘惹(或称土生华人/侨生)是指十五世纪初期定居在满剌伽(马六甲)、满者伯夷国和室利佛逝国(印尼和新加坡)一带的中国明朝后裔。峇峇娘惹也包刮少数在唐宋时期定居此地的唐人,但目前没有来源证明唐宋已有唐人定居此地,所以一般上峇峇娘惹都是指大明后裔。
男性称为峇峇,女性称为娘惹。六十年代以前峇峇娘惹在马来西亚是土著身份(Bumiputra),但由于"某些"政党政治因素而被马来西亚政府归类为华人(也就是马来西亚华人),从此失去了土著身份。峇峇娘惹今天在马来西亚宪法上的身份和十九世纪后期来的“新客”无分别。 这些峇峇人,主要是在中国明朝或以前移民到东南亚,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国福建或广东潮汕地区,小部分是广东和客家籍, 很多都与马来人混血。
此外,当地的闽南人亦有句成语叫作‘三代成峇’,根据这句话的定义,所有在马来西亚出生的第三代华人也都成了峇峇,但这句话没有藐视的成份,只是意 味到了第三代华人,由於适应当地的社会环境的原故,其文化难免带有当地色彩。 在今天的马来西亚,一位马来西亚华人娶了一位马来人为妻,他们的儿子也不是峇峇娘惹,是混血儿。峇峇娘惹可谓当世产生的特殊民族。(*特别注明: 马来西亚华人娶/嫁任何一位马来人就必定要改用阿拉伯姓名,例:某某 bin Abdullah 和皈依回教。) 娘惹文化既有马来族文化影响(如:膳食、衣饰、语言)也有华人传统(如:信仰、名字、种族认同),形成独有的综合文化。值得一提的是,新加坡航空空姐身上 穿的制服,就是娘惹女装的baju kebaya,脚上穿的嵌珠拖鞋是娘惹女鞋Kasut Manek。

娘惹-相关文化

    
null娘惹
娘惹山药原为东南亚,新加坡的特产,采于广西盛产的山药,外裹越南进口的春卷皮山药是一种很好的食物,它对人体的高血压及糖尿病方面能有效的预防,对女性的贫血也有很好的滋养效果,而且山药本身的性质不热不燥,包在娘惹山药外面的这一层白色网皮是用米磨成酱后,用手工制造出来的,所以是很好保健食品. 图中艳丽的服装为马来亚“娘惹”装。
null娘惹
马来半岛华侨与当地女子通婚所生的子女被称为峇峇(BaBa), 其中女子都叫“娘惹”(Njonja,Nyonya)。马来半岛华侨与当地人通婚由来已久。据史料记载,明永乐时就有福州华侨阮、芮、朴、樊、郝等姓来 到 马六甲,定居并“娶番生子”,久之连姓氏也忘记,变成远、裔、飘、盆、哮等姓。《明史》也记载,马六甲男女发上均打髻,但有些肤色比较淡薄者,是华人的后 裔。由此可知早在明朝就有华人与马来女通婚。
服装
在服装上,19世纪峇峇的服饰,男人喜欢长袍披身,穿布鞋,戴布帽,留辫子,完全是中国式的打扮,当然也有穿西装系领带,一身光鲜的洋人装扮。 女子“娘惹”则穿马来服。马来亚“娘惹”的马来服与传统马来服又略有不同。传统的马来女上衣,前后对襟一样长,平常无装饰,颜色较深,多黑色、红色或其他 深色。“娘惹”装前长后短,前多绣花纹,颜色多浅、淡、雅。下服则用马来裙(纱笼)装束,纱笼与中国古装相似。
语言
在语言上,马来峇峇由于母亲不懂汉语,孩子 与母亲一起学会了马来语,但峇峇所讲的马来话,与地道马来语不尽相同。其一,峇峇马来语夹杂许多闽南方言;其二,峇峇把许多马来语发音作了改变;其三峇峇用中国语法来讲马来语。这种峇峇马来语自成系统,称为峇峇语。
 由于准备一道菜要使用多种不同的香料,臼桩间的准备工功复杂,早期娘惹下厨多为消磨时,所以做菜的时间较长。不过,受速食文化的影响,现今已可以买到调好的配料,或让电动搅拌器帮忙,省却不少功夫。 旧时代的娘惹,多属于家里的大家闺秀。平日足不出户的她们,家里的厨房成了消磨时间的好地方;女儿在家时,在厨房和母亲学习和研究做菜,出嫁后,不管家婆是要试探媳妇的烹饪实力,还是要把自己的手艺传给她,都拉近了彼此的距离。所以,吃着桌上的菜,洋溢着的却是母女或婆媳间的温馨和亲情。为了能随时烹煮出适合家人味口的食物,一般上,一个娘惹家庭的厨房里都会备有各种不同的香料,例如:小葱头、蒜头、姜、南姜、山姜、香茅、香花菜(姜花)、辣椒、薄荷叶、亚参膏、峇拉煎、肉桂、兰花、酸柑、班兰叶等等。而材料方面,一般鸡鸭、牛羊、海鲜及蔬菜,都是做菜时会用到的。 在马来西亚,娘惹菜是独特的文化风情,跟传统的化中华文化有点接近,却又加了点热带民族的奔放情怀。

没有评论: